“对方用AI换脸伪装成辅导员,差点骗走我3000块!”
“语音消息里‘同学’哭着借钱,结果发现是AI合成的……”
最近,AI技术滥用引发的诈骗案件频发,而大学生因社交活跃、信息敏感度高,正成为诈骗分子的“重点目标”。
今天,我们就来拆解AI诈骗的常见套路,教你练就“火眼金睛”!
AI诈骗的“大学生定制版”
1. 伪造身份,精准狙击情感弱点
案例:诈骗分子通过AI换脸技术,伪装成同学、老师或亲友,在视频通话中声称“急用钱”或“遇到意外”。
识破关键:要求对方做特定动作(如眨眼、摸脸)或切换背景,AI生成的视频往往会出现卡顿、细节模糊。
2. 钓鱼链接+AI语音,双管齐下
案例:收到“学校通知”短信,附带链接要求填写个人信息,随后AI语音电话威胁“不配合就取消学籍”。
识破关键:正规企业不会通过非官方渠道招聘,涉及转账前务必通过企业官网或电话核实。
3. 虚假兼职,AI换脸“老板”画饼
案例:通过招聘平台联系,AI换脸成“企业HR”,承诺“高薪居家办公”,诱导缴纳“培训费”。
识破关键:官方通知不会通过非正规渠道发送链接,遇到“恐吓式”催促立即挂断并联系校方核实。
大学生防骗“三板斧”
1. 身份验证:AI再强,也怕“细节控”
遇到借钱、缴费等请求,务必通过电话、视频或线下见面确认身份。
警惕“仅文字沟通”的场景,主动要求对方提供近期生活照(AI合成照片可能有拼接痕迹)。
2. 信息保护:你的数据,AI的“弹药库”
减少社交平台暴露真实姓名、学校、行程等隐私,避免被诈骗分子利用AI分析行为模式。
谨慎授权APP获取通讯录、相册权限,防止个人信息被窃取。
3. 多渠道核实:别让“紧急”冲昏头脑
收到“官方通知”时,优先通过学校官网、公告栏或辅导员本人确认。
遇到“恐吓式”诈骗(如“涉嫌犯罪”),立即拨打校园110(0572-2321110)或反诈专线96110咨询。

